第23节

    《收藏m.pomoxs.com第一时间阅读完本小说》

我一眼就知道将来怎样?’果然,听那李县令话锋一转道:“不过你也别当真,当年别人将本官吹的更神,结果怎样?年近天命,仅一七品知县尔。”

    沈默诚恳道:“堂尊代天子守牧一方,阖县几十万父老皆视您如父母,在我们心中,您是比阁老还亲近的人。”

    这话说得李县令脸上一阵发烫,但心里却如熨斗熨过一样舒坦,呵呵轻笑两声,才对侍立在一旁的马典史笑眯眯道:“给沈……搬把椅子。你叫什么,可有表字?”这话却是问沈默的。

    “学生沈默,因既未曾进学,又未及弱冠,是以并无表字。”沈默轻声道。

    “哈哈好,等你游庠之日,本官亲自为你赐字如何?”李县令和善笑道。

    “学生荣幸万分。”沈默满脸感激道:“一定发奋读书,争取早日进学。”心中却疑惑万分道:‘都说这时候最重官威,这县令怎么如此和善?’这就是他孤陋寡闻了,不明白这大明朝等级森严,站在最顶端的便是士林中人,或者说是‘士人阶层’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这个年代的士人不是古时候的贵族,单单是指读书人,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考中科举,进而登上庙堂,出将入相,成为执掌国家的群体。所以这些人彼此视为同类,自命清高,瞧不起其它行业的从业者。说句大不敬的话,甚至连这大明朝的皇帝老儿,他们都隐隐有些瞧不起。

    当然,这话没人敢说,可确实从某些奏章,某些应对中,可以清晰感受出来。

    士人就是这样一群自命不凡的家伙,虽然他们既相互倾轧,又相互扶助,但在‘奖掖后进、栽培新人’这一条上,绝对是出奇的不遗余力,极少有嫉贤妒能的情况出现。

    为什么?肯定是有好处他才这么干的。什么好处?比如说沈默考中秀才后,便不再称李县令为堂尊了,而是称为‘先生’。而在这个时代,从某种程度上讲,父子不如师生亲啊……

    ※※※

    当然,大多数时候,上位者都对后进新人摆出一副‘严师’架势。现在李县令如此和蔼,也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怠于政务,与文人墨客为伴,悠游于山水之间,对青年俊彦更加亲近吧。

    沈默就算再聪明,对这个时代的一些潜规则,也不可能无师自通,这些东西还得日后自己去参悟。

    这时候,马典史搬了把椅子过来,沈默望向李县令,见他点头便搁了半拉屁股在上面,心说正题来了。

    谁知那李县令浑没有单刀直入的兴致,而是笑眯眯地问他几岁进学,读了几年书,待听到沈默参加过县试,却因为母亲过世而不得不弃考,很温和的劝勉道:“晚两年也好,年少得志就免不了少年轻狂,到头来是要栽大跟头的。”

    沈默肃然道:“学生受教了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还上学吗?”李县令笑问道。

    “去年家母病后。”沈默无奈地摇摇头道:“便没再去过学堂。”

    “学业怎能荒废呢?”李县令颇为不悦地皱眉道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!”

    “谢堂遵教诲。”沈默赶紧拱手道:“虽然未曾跟先生学习,但学生依旧在家苦读,未尝有一日敢懈怠。前些日子沈家老爷又恩准学生去族学继续学业,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李县令正频频点头,见他突然面露凄容,不由问道:“只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只是苦了我那父亲……”沈默的眼圈说红就红,语带哽咽道:“为了供学生读书而放弃学业,还放下尊严上街卖字,饱受异样眼光,还被同行嫉妒,找人打伤了他,可怜我那爹爹筋折骨断,已经卧床不起了……”说着便呜呜痛哭起来。

    他这一哭不要紧,李县令也是一阵阵心里发酸,眼圈子通红通红,泪珠子险些跟着掉下来。

    马典史张大嘴巴看着这一幕,心说:‘怎么对着哭上了,哪有这么审案的?’

    沈默也惊了,暗叫道:‘乖乖我的妈呀,这位大人也太多愁善感了吧。’哪有不趁热打铁的道理,便添油加醋,将沈贺为了救他,屈膝去求医馆,去求沈家,又把粮食省下来给他吃,一顿只吃三个豆的故事,绘声绘色的将给李县令听。

    一位对儿子充满爱、富有牺牲精神的慈父,便浮现在李县令的眼前……那不是沈默的爹,而是他李县令的爹。他李朋程的父亲也是个为了儿子放弃科举的秀才,一辈子都是为了他而活着,却在他高中前三年,便先一步去世了。

    世上什么最悲哀?子欲养而亲不待。

    李县令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辛酸,以袖掩面,无声痛哭起来。

    沈默这才住了嘴,陪着李县令一起抹泪。马典史也不敢闲着,在那拼命挤眼,摆出一副如丧考妣的样子。

    好半天李县令才止住哭,一抽一抽地吩咐道:“马风,去账房支取二两银子……不,五两银子给沈默。”马典史更郁闷了,好么,倒找钱开了。但哪敢怠慢,赶紧屁颠屁颠地往前院跑去。

    第二十八章 对(上)

    沈默拿了银子,李县令又温言劝勉几句便让他回去,从头到尾只字未提案子的事情。

    沈默一头雾水,稀里糊涂,只好恭声道谢,跟着个衙役离开了县衙。

    他一走,马典史便问道:“堂尊,您咋也不问问案子的事儿呢?”

    “问有何益?”李县令淡淡道:“不问亦无损。”

    真是句高深的结论啊。马典史苦笑道:“您老拿主意,属下听着就是,只是这案子还查不查了?”

    “查,大张旗鼓的查!”李县令沉声道:“适当的抓一些,把声势做足,震一震县里这股邪火。”

    马典史恍然大悟,原来是虚张声势啊,便高兴地接令下去。

    他回到二进院落,遇上从山阴县回来的县丞大人。马典史赶紧过去打个千,笑眯眯道:“您老辛苦了。”日常领导他们工作的,可是这位贰令大人。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,他能不小心伺候着吗?

    张县丞嗯一声,沉声问道:“案子办得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“嘿,正要找赞公汇报呢。”马典史压低声音道:“今儿小的可遇上新鲜事儿了。”便把今天的事情一五一十,说给张县丞听,末了小声咋舌道:“咱们堂尊大人是又抹泪又赠银,一句没审问便将那小子放走了。卑职当差这些年了,就没见过这等怪事。”

    哪知张县丞听了,面上一阵阵的酸楚,表情怪异道:“今天这事儿,县尊大人干的漂亮!看来以前咱们是低估他了,人家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啊。”说着微微摇头道:“看着吧,这案子一判下来,就是可以传为清流士林美谈的名判,咱们堂尊大人就要出名了,立地升迁也说不定。”

    “不会吧?”马典史一咧马嘴,小舌头都露出来了:“还名判呢?我看就是个糊涂判。”

    “你懂什么?今天老爷的做法虽无法无据,但却情有可原。”张县丞微微眯眼道:“想想吧,慈父为子弃学,孝子替父过堂,父子相濡以沫,还又都是士林中人。要是按照正常程序审,当然不会有什么差池,可是同样没有亮点,还可能在士林中留下‘墨守成规,不知变通’的恶名。”

    “那现在这样弄呢?”马典史一双马眼忽闪忽闪,透着一份没法挽救的无知。

    “现在就是成全慈父恩情,彰显孝子节义,既顾全了读书人的体面,又……”说着微微摇头道:“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