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3节

    《收藏m.pomoxs.com第一时间阅读完本小说》

老朱想了想,“这倒也是,朱英的事情,你要写信,咱也写信,再让皇后跟他讲讲,一定要说明白了……还有啊,先生,设立了三个陪都,你看要安排多少官吏?”

    张希孟眨了眨眼睛,提到安排多少人,他就比较无语了。

    毕竟到了现在,大明朝的官吏已经突破了十万。老朱在位,还能约束,未来一定会疯狂膨胀的。

    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好办法。

    所有的衙门,都不是以经济效益为考评依据,体现一个衙门的价值,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更多的预算,拥有更多的雇员……

    “主公,要设置官吏,臣以为就暂时设立三位通政使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通政使也是老朱早早设立的,主要的作用就是执掌奏疏,传递消息,朱元璋很担心下面官吏会欺瞒他。

    但是在朝堂运作的时候,由于老朱的勤奋,加上张希孟的存在,并没有谁真的敢在大事情上隐瞒老朱。

    他们只是把所有信息都送给老朱,只要他发现不了,就糊弄过关了……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,通政使都是个闲的抠脚的存在。

    不过要设立陪都,安排三位通政使,总揽三处政务,汇总起来,及时上奏朝廷,也就够了。

    总不能按照中书诸部的格局,弄出来四套人马,那样一来,大明的官吏数量就爆表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思索了片刻,点头道:“这样安排不错,但是要加上一条,天子要不定期到各处巡游,尤其是陪都,要坐镇处理政务,了解民情。国家这么大,不能只有一个应天!”

    说完之后,老朱又意味深长说了一句,“应天太繁荣了,容易让人忘了,这天下还有穷苦人!”

    张希孟和老朱商议妥当,消息传到了应天,接到书信的朱标,直接叫来了群臣,这一次别推脱了,父皇和太师都决定了,你们还想怎么样?

    而且这一次还是升格三个陪都,又只是安排通政使,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吗?

    孙炎思量少许,就立刻道:“殿下,此议极好,臣以为,能不能在陪都增设三处仓场,作为国库的分库,总算四方财税,避免转运之苦。”

    朱标点头,“这是好事,应该可行!”他又问道:“除了增设仓场,还有别的意见吗?”

    这时候罗复仁站了出来,“殿下,臣以为还要增加大明银行分行,金融货币,最重要的就是方便,设立三处分行,能提供便利,方便商贾往来。”

    朱标又是点头,这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
    只是这件事之后,钱唐提议增加西安和昆明的学堂数量,要大力兴学。

    另外还有人提议,要安排大理寺分寺,负责刑名。

    果然如张希孟预料的那样,即便光是设立一个通政使,这帮人也能塞进来一大帮人,而且还都是理由充分。

    官僚体系的膨胀,几乎是无解的问题。

    好在他们现在的提议还都是利国利民的,朱标在酌量之后,也都点头了。

    现在就剩下一件事,朱英能不能愿意放弃云南啊?

    那可是他的老巢,经营了这么多年,舍得放弃吗?得到消息的朱英,简直高兴坏了,还有这等好事?

    他连夜就收拾好了行囊,迫不及待动身回应天,云南再好,也不是他的家……

    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还债

    朱英跑得飞快,如果有的选,他才不愿意留在云南,一刻都不愿意……这倒不是他不喜欢云南,也不是吃不惯云南的菌子,实在是他最在乎的人,全都在应天。

    过早失去亲人的他,恨不得每时每刻,都和家人在一起。

    在朱英的名单上,老朱夫妻,太子朱标,全都是他的亲人,而张家这边,也全都在列。

    朱英返回应天,第一件事,就去拜见马皇后。

    “你父皇可算是干了件好事,娘给你做几个爱吃的菜。”

    有好几年不下厨的马皇后,兴高采烈,给朱英准备了八道菜,还弄了一坛子二十多年的陈酿,给朱英满了一杯。

    朱英喜不自禁,连忙道谢,随后又道:“母后,父皇和我大哥四处游逛,怎么不让您老跟着?您要是去了,我也就跟着过去了,咱们来个大团圆,那多好啊!”

    马皇后没说话,只是指了指自己的鬓角,朱英这才发现,敢情马皇后鬓角斑白,他这才意识到,自己的母后也年过半百了。

    朱英的心突然很不是滋味,他和马皇后相遇的时候,那是三十年前,他失去了母亲,那时候马皇后给他缝补做饭,把他当儿子待,时至今日,朱英最珍贵的几件藏品里面,还有虎头帽和虎头鞋。

    “母后,您老上了年纪,我也不年轻了。我不打算往外面走了,我就想陪着您老,能时常见面,就比什么都好了。”

    马皇后看着朱英,也是心中感叹,“你在云南有那么大的一片基业,我听说你把云南弄得比以往大了好几倍,就这么说不要,就不要了?”

    朱英点头,“确实不要了,什么都不如亲人团圆。而且能把云南经营到这个地步,双手献给大明,我也算报答您和父皇的救命之恩,没有白吃朝廷的俸禄。”

    马皇后忍不住轻叹,这份回报,可是有点大啊!

    朱英治下的云南,大约有点像朱棣当初掌握的北平,名义上一点点,仔细一算,却是大得惊人。

    首先就在前年,朱英终于打通了缅甸,直接夺下了一大片海岸。此前他已经吞并了南掌和暹罗。

    另外交趾已经并入大明,孤立无援的占城也不得不同意丈量田亩,并且纳土归降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整个中南半岛都纳入了大明的控制,朱英还在马六甲设置了港口货栈,方便通商往来。

    再有,朱英资助的卢秋云等人,已经在天竺的东部建立起据点,和朱棣在天竺西部建立的据点遥遥相对,大有瓜分天竺的态势。

    朱英的开拓,大约给大明朝增加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。

    这么大的一片土地,普遍水热条件极好,土地肥沃,森林众多,地下尽是矿场宝藏。

    现在大明朝需要的所有木材,一半来自北方,由北平和辽东供应,而另一半就来自南洋,而且南洋提供的优质木材,价格至少比北平贵了一倍以上!

    占城、暹罗、缅甸,这都是粮食的主产区,只要开发好了,中原大地,完全可以远离饥饿。

    这还不要说可以提供的庞大市场,以及充裕的原材料。

    如此庞大,又潜力无穷的宝藏,彻底并入大明,在未来,必定会发挥无与伦比的价值。

    只不过对于朱英来说,弃之如敝履,根本不在乎。

    马皇后都替他心疼,“傻孩子,你好歹留点,你也有儿孙后代,要替他们着想。你抹不开,我去跟陛下说,无论如何,也不能亏了自家人啊!”

    “可别!”

    朱英连忙摆手,“母后,你可千万别费心。其实我都想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想好了?你想好什么了?”马皇后哼道。

    朱英不慌不忙,笑呵呵道:“儿孙自有儿孙福,我是真不想替他们做主,而且我自己干得提心吊胆,战战兢兢,他们弄不好就会误国误民。我不能对不起大明朝,对不起将士和百姓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朱英压低了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