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5节

    《收藏m.pomoxs.com第一时间阅读完本小说》


    晋朝人看到的版本,就跟我们不一样。

    晋人提到了一段我们看的山海经,所没有的一段文字。

    【禹曰:天下名山,经五千三百七十山,六万四千五十六里,居地也。言其五臧,盖其余小山甚众,不足记云。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,南北二万六千里,出水之山者八千里,受水者八千里,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,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。此天地之所分壤树穀也,戈矛之所发也,刀鎩之所起也。能者有馀,拙者不足。封于泰山,禅于梁父,七十二家,得失之数皆在此内,是谓国用。】

    这段文字,据说是在《山海经·五臧山经》晋朝版本的末尾。

    从口吻来看,这明显是禹死了以后,有人写的。但至于禹死了多久,那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这也是我很少解读《山经》内容的缘故。因为山经,是夏朝人写的。

    其中山经的内容,是由大禹、伯益总结的。

    而我跟你们解读的,其实大多数都是海内外经,与大荒经的内容。

    至于山经,我很少提,因为太严谨,严谨到就是数据报告,根本没什么好解读的。

    山海经,分为五臧山经、海内经、海外经、大荒经。

    五臧山经,一山连着一山,相隔多少里,出什么产物,有什么动物,动物吃起来怎么样,水从那里发,流往哪里去……都一一详实记录。

    并且每一条山脉,最后都会写下对应的山神与祭祀的方法,该给什么贡品,该以什么规格祭祀,都有详细记录。

    世人总说山海经是地理图志,其实说的是《山海经·五臧山经》是地理图志。

    山经非常详细、严谨,完全就是地理数据记录,动物百科。海经则多历史事件,海内外邦国与奇人奇物。

    山海经,就是《山经》《海经》合起来,意思便是:山珍海味经。

    不对,是山包海汇经,也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。

    《山经》内的记载,如此一山连着一山,我怀疑就是传说中夏朝的《连山经》。

    还记得我说过的,三大易经吗?

    夏朝有‘连山易’,商朝有‘归藏易’,周朝有‘周易’。

    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,始终流传,归藏失传但也给我们现代考古挖掘出来了。

    唯独《连山》始终不知所踪,也许,它并没有失传,《山海经》的‘山经’就是连山经。

    当然,没有证据,听个乐就行了。

    说了这么多,再结合【上古帝王的套路】、【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】解读的一些人设,我们现在可以来看山海经了。

    《山海经》:“河水出东北隅,以行其北,西南又入渤海,又出海外,即西而北,入禹所导积石山。”

    这是海内西经描述昆仑之虚的一段,介绍了‘河水’从昆仑虚,东北方向的冈之岩发源。

    在这段前后,还分别介绍了赤水、黑水、若水、洋水等水系。

    那么‘河水’是什么水?我想懂历史的都知道,在先秦时期,我国只有一条水系配称为‘河’,那就是黄河。

    没错,‘河’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,在上古它是个特指性的名词,是黄河独有的名字。

    以前我解读夸父的时候也提过,我在翻译‘河、渭’不足时,说的就是黄河与渭水不够喝。

    同样,‘江’也不是指别的,专门特指‘长江’。

    河伯不是别的地方的水伯,而是黄河水伯。

    我们现在文化中写什么河、什么河,在古代写作什么水、什么水。黄河叫河水,长江叫江水。

    山海经这里写的非常奇怪,它写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,往北边流,接着又西南入渤海,然后又出海外,往西又往北,经过大禹疏通过的积石山。

    积石山在哪?

    山海经原文:“轩辕之丘……又西三百里,曰积石之山,其下有石门,河水冒以西流,是山也,万物无不有焉。”

    具体考证要大段的推导,我估计你们对地理没兴趣,总之把西山经里提到的距离加起来一算,得知这座山,距离昆仑并不远,算上绕路也就一千九百里。

    答案我直接告诉你们,因为积石山并没有改名,现在还叫积石山。

    在甘肃省,今祁连山脉延伸出去的一座山,那里确实积石遍布,大块大块的巨石堆了一地,有一条峡谷,有明显地开凿痕迹,并且有水蚀痕迹,那可能是曾经的黄河故道之一,国外学者也有考证,积石山发生过大洪水。

    黄河多次改道,光是记载的就有二十六次。

    所以上古时,黄河怎么走,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。

    这段文字,你们看来也许很诡异,黄河怎么往西往北?

    其实往北没问题,黄河上游本来就是往北的,往西也没问题,黄河整体往东,但是部分河段会往西。

    黄河九曲就这个意思,它并不是一条直道的往东,如果将其河段放大细分,会发现它是扭扭曲曲,上上下下,左右左右,最终流入大海。

    山海经这里写了,最后入禹所导积石山。

    而积石山在祁连山脉,也就是说,这段只是描述了,黄河从发源到流经祁连山脉,上游这么一小段的路程。

    这么一小段路程,黄河往西往北都很正常。

    其实现在的黄河,也是这样的,从巴颜喀拉山脉流出,往东北流一段距离,突然往西北折,一直流到祁连山脉南部,才继续往东。

    另外山海经这里的渤海,不是我们认知中的渤海,在我看来是青海湖。

    因为青海湖就在祁连山脉南段,积石山南部。

    在上古,禹的时代,为了治水,与开凿了积石山,让黄河改道、泄洪。

    这段山海经,记载的就是当时的河道。

    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,具体我不介绍了,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。

    所以积石山这段的意思便是:【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,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,一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,接着又往西南折返,折返时,流入了青海湖。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,冲击出一条河,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,继续往西,往北,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的积石山。】

    过了积石山以后,往哪流,我就不知道了,这里没写,其实也不重要。

    总之,这一段,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,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,疏通水道,篡改黄河。

    以上,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。

    山海经另一段文字,也佐证了这一点:“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,河济所入,海北注焉。其西有山,名曰禹所积石。”

    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。黄河、济水都流过它,海北浸润着它。这间接证明,那里的‘海’正是青岛湖。

    关于大禹治水,山海经还有吗?有。

    《山海经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名朽涂之山,青水穷焉。有云雨之山,有木名曰栾。禹攻云雨。”

    意思很简单,有座朽涂山,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。还有云雨山,山上有栾木。大禹攻过云雨山。

    这个攻很有意思。

    类似的记载还有。